入学咨询:010-65778801

在线咨询

预约参观

MENU

招生咨询

春花烂漫 一起去“读博”

04 - Apr - 2019

浏览数:822

作者:赵书红

 

在博物馆或名胜古迹之地,一群孩子,穿着整齐的校服,背着统一的小背包,或席地而坐,或聚集在某个展品前面,专注于老师的讲解,听得聚精会神、津津有味,大一些的孩子在认真做笔记,还不时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者提出自己的疑惑。问他们对博物馆有何评价?一致回答:“太喜欢博物馆了,老师讲解得精彩,这里的知识太丰富又独特,下次还要来……”

说到这儿您或许有些怀疑自己的眼睛了吧?会有小学生对博物馆如此感兴趣吗?小小年纪的孩子们在参观中会做到如此有序、乐学吗?我的回答是:“当然有!”其实上面描述的场景就是我们小德博物馆课程现场的真实写照。

 

2019年3月28日,小德APS三年级的博物馆课程走进了皇家园林——颐和园。今天小德不想多说课程的流程和内容,更多的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几年来参与博物馆课程的个人感悟。下面就让我以这次的颐和园为起点,为您解读小德的师生们在博物馆课程里是如何“读博”的吧。

 

    读博必修课一:无处不在的美育

剪剪杨柳风,从碧波微漾的昆明湖上扑面而来,再灌入衣领里,依然让人感觉春寒深重。一眼望去,去年的焦枯芦苇还矗立在春水里迎风摇曳,岸边的花儿次第开放,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,烟波渺渺,春和景明,颐和园最美的季节正在阳春三月。

皇家园林以其帝王风范,君临天下的磅礴气势,以其慷天慨地,囊括宇内的轩昂之姿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。一步一风景,行走其间,如同游在画中。这些无处不在之美,孩子们尽收眼底,烙印心里。有一种美好叫做风景这边独好,美学美育又岂是片言只语可以凭借讲述就进入孩子们的心灵呢?这样的美景之下又有谁不被美征服,被美陶醉,被美熏染呢?

 

读博必修课二:中华美德孝当先

颐和园是乾隆皇帝专门为母亲贺寿建造的,昆明湖倒过来看就是一个寿桃的形状,万寿山就像一个张开翅膀的蝙蝠,景观设计中蕴含的就是乾隆皇帝对母后“福如东海,寿比南山”的祝福。皇帝是集权的象征,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天下人的表率,这样的孝心感天动地,也是中国人代代传习的优良传统——百善孝当先。孩子们立世为人,孝道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。

 

读博必修课三:植根传统的文化自信

在占地面积足足有四百个足球场那么大的颐和园里,充分展现了中国园林的设计特色。“抑景”、“对景”、“借景”、“移步换景”这些设计方式在颐和园里都可以找到答案。含蓄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,反应在园林设计上能得到印证。比如:曲径总能通幽处,常常会在土石堆叠,山穷水复疑无路之处,柳暗花明又一景。不像西方的园林设计,明朗罗列,讲究对称,让人一目了然。

中式园林设计的精妙带给孩子们的不单单是视觉上的享受,更多的是在中西方设计比较中获得的自己独特感悟与收获,文化自信的种子悄然埋进孩子们的心田。

 

读博必修课四:批判性思维的萌芽

“慈禧真的特别坏吗?”

当一个孩子说:“我认为慈禧是个特别坏的人”的时候。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。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价她,如何评价她在历史上的功过,如何看待她所写的“可怜天下父母心”和囚禁儿子的行为,这些深刻的问题,在孩子们的内心激起波澜,他们现在还没办法去研究和解答,但是敢于质疑,敢于发问,已经奠定了全面性思维培养的基础。

对待任何人任何事都要学会辩证地去分析,不应该盲目崇拜一个人更不能一下子否定一个人的全部。对于孩子们来说,批判性思维是什么他们或许还不能理解,但是在课堂上生发的对话中,辩证、批判性思维的萌芽便自然而然地生发了。

 

读博必修课五:不学礼,无以立

中华大国,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,举手投足之间,都有着礼仪的展现。小学生年龄小,对什么都好奇,什么都想摸一摸,碰一碰。来到了博物馆,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和文物要保持合适的距离,展品只能看,不能碰,爱护文物从点滴做起;博物馆中人流如织,馆藏丰富,参观者禁止喧哗和跑动,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学会了安静有序;进餐后主动收好餐余的垃圾,讲卫生已经成为每个孩子自发的行为;博物馆里人山人海接踵摩肩时,同学之间互相提醒,互相照顾,感受到的是友爱的温度。公众场合的众多礼仪,在博物馆特定的环境里根植进孩子们的内心,素养慢慢形成。

 

   读博必修课六:传统文化宝藏的继承者

   泱泱中华,文明古国,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辉。中华文化之精髓在博物馆中得到保护,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诠释。在颐和园这座乾隆皇帝建造的皇家园林里,我们努力挖掘着传统文化宝藏留给我们的遗存。

皇帝最喜欢的数字是9,可为什么十七孔桥造成十七孔,而不是造成九孔呢?

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把把海棠和玉兰种在院子里?

亭子之所以叫“亭子”还有另外的含义吗?

样式雷是一种武器的名称吗?

中国园林中的岛为什么一定建造三座?

……

    这些仅仅是一次博物馆课程中的一小部分知识而已,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仅仅是小德博物馆课程的目标之一。试想一下,每个学期,小德的博物馆课程就要有好几次。几年下来孩子们知识与能力的积累不容小觑。通过一次颐和园课程的管中一窥,足以见一斑。

    

博物馆课程是小德的第二课堂,传授过程的科学性、系统性、趣味性,对于每个孩子的塑造与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。

“读博”必修,不胜枚举:传统文化、历史、地理,哲学、科学、自然、美育……小德博物馆课程的包罗万象,博大精深,藏古纳今,让孩子们从小就可以在文化沧海中遨游,在这样的深邃广博中成长,不正是一个“品读古今、博悟通达”的过程吗?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在博物馆的课程中有所获得,享受“读博”的快乐……

 

/赵书红  图/Shirley

责任编辑  吴乐